新一代設計展系列 – 五部「好聽」的動畫作品
新一代設計展的系列報導之前已經介紹了音樂類產品設計與主視覺,當然不能錯過多媒體動畫作品!雖然現場環境吵雜、影像類的作品無法完整呈現聲音,但我們還是眼尖地看到了幾部題材有趣的動畫片,就讓我們打開視、聽覺,好好觀賞學生用心製作的影像及聲音內容吧!
離地五公分
銘傳大學 數位媒體數計學系 劉慧君、王淳慧、林致珈、熊盼盼、蔡昀樺、黃敬凱
《離地五公分》看似可愛清新,實際上要傳達一項較為嚴肅的社會議題。製作團隊期望透過動畫短片創作引起大眾對社會常態的關注,努力工作就一定能成功嗎?社會帶給年輕人的是助力還是更多限制? 以日常生活最常碰到的運輸工具「電梯」為主題,從一名電梯小弟的一天出發,闡述社會資源分配不均。
主角電梯小弟負責的是最低階的電梯服務,這層樓僅僅離地五公分,載送上升一層樓的底層上班族,懷抱理想、努力工作的主角,要向上爬升困難重重,但再一次意外中他到達他們心中以為的最高樓,卻發現了更多不斷向上延伸的階梯。這隻以可愛角色帶出如童話寓言般的有趣動畫,不僅發人深省,在配樂、音效也搭配得宜,由創時代音樂製作公司製作,用奇幻帶有緊張感的音樂串連起動畫,轉動出一幕幕畫面,為此片添加豐富效果!
紅線
輔仁大學 應用美術系 卓孟嫻、潘曉芙、陳怡伶、洪翊翔
網路愛情文化盛行!現代科技進步,透過網路,生活型態變得多元、便利。紅線製作團隊觀察到網路愛情文化,設定主角為一名天天沈迷網路的宅男,渴望愛情的宅男,由於缺乏真實人際社交能力,只好在網路上向月老祈求愛情,於是月老就派出小月老下凡幫他牽線。
為了讓不同文化的人或外國人能了解月老傳說,因此在描述月老時,團隊以宅男愛打電動的形象塑造,透過 8 bit 的遊戲畫面述說月老傳說。在配樂上則找了作曲家馬義仁製作,馬義仁認為作曲者必須以專業配樂經驗協助非音樂專業的工作者去實現想傳達出的動畫意境,「就算有參考的 Reference Music,但其中的音樂元素也未必全然都是導演所要的。」在與導演、製作團隊討論後,義仁清楚掌握故事敘述並分析揣摩情境,客製化專屬《紅線》的動畫音樂,前段以 8 bit 電子音樂,將月老形象刻畫得輕鬆有趣,後段隨著劇情轉為失落、努力想抓住機會,轉以鋼琴及管弦樂表現精彩的 Happy ending。
(UN)Real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黃省元、蕭睿妤、黃鎮洋
入圍金點新秀設計獎 – 數位多媒體設計類的 (UN)Real,是一支 MV 式的藝術性動畫,片中孤島有一處廢棄已久的建築,這座島嶼長久以來的記憶都以某種形式記錄在此處的「 塵 」中。有天某處殘骸產生新的塵埃,所經之處都起了變化,塵埃漂流聚集到山頂,最終爆發,釋放了所有記憶,人為的改變都將回歸自然,重新開始。
三人團隊共同製作的動畫,由黃省元、蕭睿妤負責影像;黃鎮洋負責音樂,在創作概念上以音樂出發,將聽覺視覺化,將耳朵所聽在畫面上呈現,整體上以藝術MV形式呈現,歌詞不完全依著畫面而唱,但影像、文字跟音樂都營造出同樣氛圍,帶給閱聽者想像空間。不斷重複的三個和弦,與容易記憶的短樂句層層堆疊,嘗試使用在台灣比較少見的 Glitch 手法試著讓聽眾留下印象。( Glitch 為設備故障或受損,類似唱片失真時的聲音。)在配樂上加入人聲,找來 Nowhere 樂團的 Squid Wu 合作寫詞,以記錄者的角色或事不關己的角度作詞,而網路歌手 iKu+ 以囈語感和嘆息唱著不完全為歌詞的文字。
致力於音樂創作的黃鎮洋,以「空氣載體」為名發表創作。在本屆新一代中,為四部動畫創作配樂。除了自己的畢業作品《 (UN)Real 》外也為《另一個宇宙》、《噴嚏少女》及《爆炸頭阿蟹》;還有一支沒有在新一代發表的《給怪物》。
另一個宇宙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童筱絜
「因耗盡而盡,即是死亡;而完美的盡,則是無盡。」 —出自泰戈爾的《漂鳥集》。片中金魚 Alpha 停止游泳了,但小女孩不知道那代表什麼意思,就算全世界告訴她「死亡」的真相,她仍放不下唯一的摯愛。透過金魚 Alpha 與小女孩 Omega 表達對死亡的矛盾,而這兩個一頭一尾的希臘字母,則象徵著生命的始末。
獲得金點新秀設計獎 – 數位多媒體設計類的《另一個宇宙》,動畫由童筱絜製作,同樣由黃鎮洋配樂作曲。黃鎮洋在為這部動畫配樂時,尋找了許多細微且能對情感造成影響的元素,像是運用聲音「波」形、重複的節奏、音效、不成樂的噪訊,並且捨去一般管弦或是木吉他撥彈,採用鋼琴加上簡單波形的伴奏。最後一段採用 8 Bit 基礎波形,是希望音樂能與這部片的用色相對應,8 bit 的音色跟色彩原色一樣,在情感上是最直接、純粹的表達方式。
這兩支動畫片 5 / 21 – 5 / 23 也會在台中三號放映室,連同校內其他優秀動畫片再次展出喔。
虎爺
台灣藝術大學 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 潘瑩、翁靖雯、枋玟宇、陳冠穎、王建盛
由潘瑩、翁靖雯、枋玟宇、陳冠穎、王建盛組成的五人製作團隊,深深希望做出一部有文化、在地味的動畫,因此在故事發想階段,就鎖定台灣傳統文化故事為題材方向,最終選擇了廟宇供桌下以虎為形象的「虎爺」。片中主角阿彥是一個調皮的男孩,他把壁畫上的鬼怪畫上眼睛,導致鬼怪復活竄出牆面攻擊他,這時阿彥發現眼前有一個熟悉的身影守在他面前,就是傳說中孩子的守護神 — 虎爺,透過細膩的動畫,成功講述一個本土奇幻冒險故事。
動畫中優美的標題字體由書法家紀黎美老師揮毫題字,而富有傳統戲劇風格的配樂則由國樂系同學推介,以知名配樂家卓士堯為首,加上蔡佳恩及陳威誌三人團隊共同製作。虎爺團隊初期在做動態腳本時,先以網路素材音樂擬定風格及情緒起伏,在前期作業準備完善下,後期及以此與配樂團隊溝通,讓音樂變得更具體、節奏抓得更精準,配樂團隊成功融合優雅國樂與交響氣勢,光聽音樂就能想像畫面有多驚險刺激!
除了想法、故事及動畫技術外,音樂和音效處理也是讓作品更顯完整、成熟的重要因素,也有評審提到許多作品在聲音及配樂的部分比較薄弱,是比較可惜的地方。希望明年可以看到更多重視配樂、讓人驚艷的成熟作品,加點音樂的新一代設計系列報導,也到此篇結束啦!
有虎爺卻沒台科的爆炸頭螃蟹,根本就不合理!!
讚讚
展場作品太多,難免有遺珠之憾啊 ~錯過就只能等其他放映機會了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