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窺」作曲人-柯智豪的創作過程
講到展覽,最籠統的定義就是藝術家在展場空間中展示自己長期以來的心血結晶,但如果不以「成品」策展,換個方式將展場變成創作空間,大家是否會更在意創作的「過程」而不是「結果」?
加點音樂特地前往現場觀看作曲人-柯智豪老師如何解讀空間、在現場思考創作。
踏入空蕩、灰暗的展場,唯一的主場景在燈光照耀下映入眼簾,看到這樣的場景你會想到什麼?
小豪老師裡裡外外仔細觀察了一遍,感受到從家庭構造延伸出來的概念,「空間營造出來的色調溫暖,很有家庭的感覺,但仔細一看屋頂破了洞,不知道發生過什麼事。走出場景,外貌相當破舊,兩相對比衝突感很重。」這場景對他來說有破壞跟抗衡的概念,因此老師初步打算做古典樂,但是現代古典,希望能將音樂的層次堆疊到畫面上加重主題性。
小豪老師在現場架起了工作台,與觀眾即時互動,有些人好奇地摸摸鍵盤、有些人盯著螢幕問東問西。為期四天的展期,老師就像平常工作一樣安排大、小作業,唯一不同的是工作地點不是工作室、也不是劇場,而是開放民眾參觀的展場。來到這裡,老師也發現大眾對音樂的形式、認知都是以表演居多,但在表演形成前,其實有很多前置作業要準備,做功課、取材、消化素材、練團等環節是大家比較不了解的區塊,「音樂人其實跟小說家創作的過程很類似,我們同樣重視時間軸、結構的安排,只是用的語言不同罷了。」
音樂創作過程要不斷修正自己的方向,還要與團隊溝通合作,我們現場碰到了小豪老師邀請的吉他手-黃培育老師,兩人合作多年,從金枝演社到雲門 2,大大小小的合作不勝枚舉,但在思考上還是有所差異,而有落差才有機會碰出新火花,雙方一來一往討論後綜觀全局,在大原則下做出最適當的配置、決定最後呈現的形式。
我們在展覽中窺探出空間與藝術家的關係、藝術家與創作的關係,一場表演、一件作品都是創作人觀察、再造、生成的結晶,過程比結果重要,還是結果比過程重要?或許兩者都一樣重要?在漫長的一個月後,藝術家們將聯合展出, 7 / 14 (四) – 7 / 17 (日) 在 Lab 實驗室會有一場空間與藝術結合的獨特展演!
想更瞭解更多柯智豪老師的工作方式也可以報名本月的超效率音樂製作法講座喔!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