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台灣影視工作者到中國真的容易嗎?[音樂人篇]

前兩篇拜訪了一名導演、一名攝影師談中國的影視環境,《[專訪] 台灣影視工作者到中國真的容易嗎?[導演篇]》、《[專訪] 台灣影視工作者到中國真的容易嗎?[攝影師篇]》,最後一篇我們訪問了曾到過上海的音樂人聊在台灣與對岸目前的商用配樂市場觀察。

備註:此篇為經驗觀察分析,並不能完全反映 13 億人口的龐大複雜結構。

音樂音效製作人 彭瀚賢 Rod:「台灣未來商業市場需求會趨 M 型化,音樂創作得更專業、有溫度。」

Rod 在學生時代即進入錄音室工作,認識了唱片圈的前輩、老師,後來也因緣際會到廣告公司工作。公司看到他曾有唱片製作背景,就將一些聲音、配樂製作交給他做,在廣告業中累積經驗與人脈,隨後也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Sound ‘Depth’ Studio,專注於聲音、音效、音樂,全方位設計創作聽覺內容。剛開始他以製作廣告配樂為主,後來做了戲劇配樂等等,而接觸到對岸新型態影視作品是去年的事情。

未命名.png

大環境誕生無限可能

前年中國網路劇盛行,市場逐漸打開, 吸引了專業、實力雄厚的影視公司參與出品,與線上平台聯合製作,投資規模逐漸擴大。Rod 就跟台灣導演負責處理劇中大量的配樂、音效、聲音等。他花了大約半年時間在上海創作,製作、混音等工作都是在那裡完成的,但比較特別的是Foley、Sound Effect 的製作反而是丟回台灣做,找了中影合作。台灣生產 CP 值比較高,有經驗的專業人員,是製作上的良好依靠與保障。

上海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可以說海納百川,有非常多世界人才聚集在那,「我就有一個加拿大配樂家朋友,他連一句中文都不會說,就隻身到上海,到當地才開始學中文。」中國在預算充足下,人口多、市場大,隨便一個作品,曝光度都很高。而世界之門打開後,在音樂上接受度也非常高,「品牌大一點的話會比較大膽嘗試新奇的東西,例如噪音實驗性音樂。」

客製化作曲的必要性

台灣影視音樂環境、市場近年逐漸縮小、變得沒那麼精緻了,呈現一個「速食」狀態,作品搶快搶流行。而對於專精於客製化配樂的創作者來說,表現的空間會有限制,「很多時候製作方會沒想清楚究竟音樂要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若單純是要套上音樂「解決問題」,而不是傳遞「價值」,那就沒必要特別客製作曲。」站在配樂家的角度而言,合作是希望可以互相加分,量身定做才會發揮它的價值。沒有壞音樂,只有不合時宜的音樂,量身定制價值與此。

音樂在影視環節上不可諱言是相對弱勢的,Rod 個人認為台灣的商業音樂市場會趨向 M 型化。好的、大的製作才會需要客製化作曲,而這時候才能顯現配樂家的重要。「作曲者有很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將客戶的訴求化成音樂,揣摩出最適當的情感。」科技越來越進步 AI 也可以做音樂,甚至有自動化混音,但作曲者更能作細膩的溝通,因為很多意念,是無法直接用語言表達。現階段人在「感受」這上,還是較好的,更能深入表達出創作要說的價值。

迎向世界找尋更好的舞台

台灣是適合創作、溫暖人情味濃厚的好地方,但為什麼還會有這麼多人選擇出外闖蕩?除了這三篇都有提到的規模、預算、市場考量,還有更重要的是,他們都選擇站到一個世界級的大城市面對各國的優秀人才,站在同一平台上競爭、爭機會。Rod 仔細聆聽社會的聲音,為音樂做出定位,從每一次的工作經驗中整理出心得,轉化成創作的能量,嘗試在這遽變的產業環境中找到「特別的」、「對的」創作思維!

總結三篇主題專訪,未來不管在哪個領域,工作會需要更縝密的分工合作方式,每個領域的專業人才都必須提升自己的產業價值觀,才能順應這社會的快速發展。三位專業工作者從自身的觀察中,帶給大家不同的思維與觀點,站上世界級舞台看到的風景更寬更大了,在一個全新的城市裡闖蕩,不論是生活或是工作上都改變了很多,但唯一不變的是他們都繼續抱持著個人的理想與價值在潮流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前進!

封面、內文照片:Rod 提供

加點播播:合法店面公播解決方案
About 加點音樂 (60 Articles)
加點音樂是由一群音樂人與設計師所組成的團隊,致力於推動音樂合法使用與提升整體創作環境。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