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新一代設計展系列 – 六個不可錯過的音樂類產品設計
延續 2017 新一代設計展系列-那些好聽的影像作品們 的報導,我們當然也不忘挑選我們喜歡的音樂/聲音相關的產品。一般想到這類設計,大概就是樂器、音響之類,但本屆出現了更多關於聲音視覺化或是聲音與產品互動的概念,讓小編非常的驚喜。
Body Voice
台灣科技大學工業設計學系 蔡育霖、王力行
一般來說舞者的節奏感會比一般人還好,舉手投足間都伴隨著音樂的節奏韻律,但如果今天反過來是由舞蹈去創造音樂呢?這是一款將動作轉換成聲音的新型樂器,創作團隊透過設計重新定義聲音自由創作的可能。
「我們想創造的是一種『用動作創造聲音的』新型樂器,因為我們想顛覆舞蹈與音樂的關係,讓舞蹈創作不再只是被侷限在跟隨某一段現成的音樂,而是讓舞蹈能創造音樂,編舞家同時也是作曲家,重新定義自由創作的可能。」產品附有一款可以夾在身上任何地方的小夾子,其內部晶片可以偵測身體動作並將動作轉換成聲音。而目前他們正跟台科資工系合作,開發出的 prototype 只能偵測比較簡單的動作,因此先將族群鎖定於孩童。當夾子夾在小孩的手上時,可以利用 G-sensor 偵測出八個簡單的動作 (對應到八個音 do re mi fa so la ti do),配合開發的 App (用藍芽與手機連線),可以自行定義甚麼動作要發甚麼音,也可以選擇不同的樂器。有了這個新型的樂器,學習音樂不再只是坐在椅子上彈鋼琴或吹直笛,而是實際蹦蹦跳跳藉由肢體的舞動演奏。
樂曆 The Record Stand
台灣科技大學工業設計學系 陳嘉恩
樂曆是一個會根據撥放內容,以實體方式呈現音樂當年載體的藍芽喇叭,切換歌曲的時候可以見到機構機械式地變換的過程,現場觀看效果頗為療癒。作者希望藉由音樂盒的外觀,讓使用者回味當年收藏實體音樂的感覺,進而意識到音樂背後的產業的辛勞並支持音樂的合法付費下載與串流。
半聲熟 / Re-cord
臺中科技大學 商業設計系 詹博鈞 李宜瑄 陳甄妤 吳家榛 蕭瑀軒
台南是台灣歷史悠久的古都,一座現代與傳統並存的特色城市。而在台南的巷弄間,藏了不少富有特色的手工藝店,可以說是傳統工業的靈魂所在。半生熟團隊根據每家店的特色,設計出不同圖像的視覺樣貌,而外包裝則是結合專輯的意象,一一介紹店家的專屬故事,並收集錄製了店家工作時會發出的聲響。第一顆按鈕收錄的是主旋律,而其他四個鈕就是在製作時會發出的四段聲響。聆聽者可以藉由按鈕自由混音搭配,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創作屬於店家的品牌音樂,也為傳統留下全新的「聲命力」,為漸漸沒落的老店留下不同凡響的痕跡。
圖:取自 Behance / 半聲熟 Tainan Record
水中聲響 AquaStereo
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系 盧澤霆
在泳池派對中,音樂扮演著營造氣氛的角色。不同於一般的防水音響,AquaStereo 利用不同構造的揚聲器,將音樂傳遞到空氣與水下各個角落,讓參與派對的人不論在地面或者在水中玩樂都能跟著音樂盡情享受熱鬧的派對氣氛。音響分為上、下兩部分,上半部外型具備漂浮於水面的能力,以及一般音響具備的音箱共鳴部份;下半部則作為音響水中的重心,外型保持簍空狀,降低在水中的阻力並保持漂浮穩定性,防止音響在水中翻覆。而下半部在水下的揚聲結構除了需注重防水的機制,由於介質的不同,並不需要注重音箱的共鳴,反而是縮小喇叭空間盡可能將聲波導入水中,以達到水中聲音的傳播。
好聲活-城鄉選物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視覺傳達設計學系 陳韋蓁 古翊筠 覃凱婷 鄭珈淯
好聲活的概念是希望透過「聲音視覺化」來記錄臺灣的傳統產業,用製作過程的聲音來包裝這些產業的選物。團隊製作了一個環島計畫,推著留聲車到每一個縣市去探訪當地傳統產業,並且現場收音,將聲音連接到留聲車裡的喇叭,使之產生震動,放上顏料盤再放入當地產業的原物料作為噴濺筆刷,例如:台東的傳統產業為種米,選物是米,原物料是米,他們就以碾米機的聲音為原動力,在顏料盆裡放入米,讓米的紋理在喇叭震動的同時噴濺到海報上面。
「傳統產業象徵了地區的文化與歷史興衰,不論現在這些產業是以什麼形式存在,衰落了或者轉型為觀光工廠,那些歷史都應該被人們記住。」好聲活製作團隊一步一腳印走過 17 個縣市,分為北、中、南三個包裝禮盒,記錄下地區專屬的產業聲音,再透過這些原物料的噴濺,讓海報產生了獨一無二的紋理,而這些紋理也代表了聲音的製作過程。
封面來源:半聲熟製作團隊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