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魚》、《一步之遙》作曲家 談電影與電視劇配樂製作方式差異

近年來,中國影視產業迅速地發展,電視劇從原來的 30 集、40 集逐漸擴展為 80 集、90 集,在集數大增的情況下,長度變長、剪輯也出現變化,雖讓電影和電視劇的界線逐漸模糊,但也因為產量大增、導致配樂的製作方式與量出現變化,讓我們聽聽作曲家 — 張鎰麟的經驗,由他跟我們分享電視電影配樂,如何走向工業化差異、快速面對產業需求。

作曲家小檔案

s_230099fa4b8c067a8f1d905fc0ac581ebd08578b22218b440097a6175e779fea_1499225401539_14141s0s-3張鎰麟,中國著名作曲人、音樂製作人。2014 年,為姜文導演電影《一步之遙》作曲,獲得第九屆亞洲電影節最佳作曲提名。

 

代表作品:
電影《一步之遙》配樂
電影《道士下山》聲音設計/混音
電影《特工爺爺》配樂
電影《美人魚》配樂
2016 年湖南衛視電視劇《如果可以這樣愛》配樂

電影與電視劇製作差異

差異1:寫作方式不同

電視劇配樂是「音編寫作」,電影配樂是「對點寫作」。音編寫作就是先創作音樂,然後再通過軟體將音樂對到畫面上;對點寫作則是作曲人拿到畫面的時候,80%、90%的影像內容已經出來了,根據影像的需求做音樂的起承轉合。

這導致一個直接的結果:電視劇的音樂在很多情況下情緒比較單一。比如說悲傷的音樂,它就只會是悲傷,最多是悲傷的程度不同,沒辦法像電影配樂一樣,會根據每一種細微的情緒做音樂的對點寫作,它前面是悲傷,可能轉折之後,還需要一點快樂。

因此,由於電影跟電視劇在作曲方式的不同,音樂和影像的密合度也會有相當程度的差異。

差異 2:調式調性不同

做電視劇在調式方面是很開放的,想轉調也可以很自由,沒有特別大的忌諱跟壞處。但以實際操作面來說,「我通常習慣以同名大小調和關係大小調以及純四純五度關係調,這個劇裡面充其量出來最多的就是這麼多調,不會太多了。」

這樣做是因為上述所說的,電視劇是音編寫作,先做好曲子、再進行剪接,所以必須要考量後續剪接的方便性。若以C調為例,基本上就會用a小或者c小或者F調或者G調、不會超過這些調。尤其要規避的是二度調,為什麼?比如說C調為主要調式,如果我寫一個D調的東西在裡面,音編做起來就會很難接上。一個電視劇,若這場戲是五分鐘的悲哀,音樂可能就是三分半。剩下的就是要做剪接、或者從他的淚點裡面進音樂。做剪接的時候,如果這個調是二度調,或者是一個特別彆扭的調裡面,他做連接會非常麻煩,這是電視劇的一個小竅門。

相較之下,電影的調式調性是非常開放的,但是電影基本上會有一個非常主要的東西在裡面,比如說主要調式就是F,基本上也不會有太大出入。起承轉合的時候,如果非得出現二度的G調也可以。

但是跟音樂編輯、混音、聲音設計聊的時候,一定要看一下這段音樂和下一段音樂之間的距離。若這段音樂是非常主觀的音樂,音樂推得很大,下一段也是一個非常主觀的音樂,也是很大。但是兩個間距很短,距離很短,又不在一個調式裡。這樣容易讓人出戲,需要特別的注意。

差異3:質感不同

電視劇的音樂即畫面,比如說畫面本身就是一個非常悲痛的,那音樂只要把悲痛的情緒營造出來就完成了;而快樂的場景,就是直接下一個快樂的音樂。「有些時候,比如說他們對白速度有一點慢,我們充其量給他來一點中性的音樂,稍微提一點速,幫助導演修飾一下畫面,這是電視劇的方法。」

電影不一樣,電影通過畫面跟聲音給人帶來的刺激與反應可能天差地遠。也就是說,一個人聽到和另一個人聽到,會根據個人成長與知識背景的差異而有不同的理解與感受。這兩種不同的製作方式,也造成了電視劇和電影配樂質感上的差異。

差異4:音樂需求不同

上述說到電視劇情緒單一、少對著畫面做。但近年來,電視劇不再有集數的限制,加上製作成本差異與收視族群的區分,從一部不到十集的迷你劇到幾百集的長壽劇、或有許多電視劇使用電影規格拍攝,除了提升影像質感外,像是拉遠、拉近、特寫、空鏡、慢動作,這些原來是電影普遍使用的運鏡方式,現在在電視劇裡,也有非常多的運用。除此之外,隨著剪輯手法的多元化,配樂的需求與數量也逐漸發生變化,電視劇和電影的分界和配樂製作方法,不再只有單一的分類方法。

但這也出現一些新的問題,以《如果可以這樣愛》這部戲為例,它出現一些現象,比如同樣發生一件事,男主角比較悲,悲完了女主角悲,女主角悲完了,女主角的父母再悲,在一集裡面,同樣一種情緒反復出現,我們怎麼樣幫助電視劇的情節加速,同時大家又對這種情緒不至於反感,就成為作曲的一個新課題。

差異 5:播放平台不同

最後是聲音品質的要求。電視劇最終播放標準,是以立體聲為基礎,儘管我們現在電視很多都是單聲道訊號,但現在數位電視也有一些立體聲訊號出來了。我們做音樂的時候,基本上是以人的對稱的耳朵,45度、60度、120度的原理做立體聲的這樣一個分配。

但是電影不一樣,電影現在有杜比,它對位置精準的要求非常高,對音源音響的擺放也非常高,需要特別的注意這些安排,才可以完美的呈現整體水準。

除此之外,配樂要成功、讓人耳熟能詳,「主題」非常重要,隨著時間的推移,配樂會產生劇烈的化學反應。你可能記不住這個故事和畫面,或者是哪個演員演的、哪個導演導的,但是你能清楚的記得這段旋律,這種旋律就是所謂的「主題」,主題完成了,配樂就完成了六、七成。讓我們來看看完成一個主題,需有哪些元素:

主題寫作五大元素

元素 1:時間

不一樣的年代,一定有不一樣的聲音。

元素 2:地點

同樣是民國的戲,在上海和北京是完全不同的。上海十里洋場,大家想到的是各國使館,比如華爾茲、探戈、老爵士,或是像《夜來香》、《夜上海》等歌曲。但如果在北方,就是二人轉二人台,同一個時間,有不同的聲音要詮釋,這是第二個,地域性。

元素 3:需求

每個導演對自己的人物故事都有不一樣的需求,現在的電視劇一來就是 50 集,我基本上會把男主人的主題寫兩條,這兩條既不是第一條的變奏、也不是第二條衍生的,而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角度去詮釋。使用兩個主題在同一部戲裡,同樣一個主角很近的時候,可以做出不一樣的效果。

元素 4:民族性

比如《貧民百萬富翁》,它裡面有很多採樣、一下就能突出地域上的色彩,這非常重要。

元素 5:器樂表現

每個導演對器樂的要求都不太一樣,如:姜文導演,非常喜歡小號,金鐵木則是偏好大提琴。而很多器樂都有約定俗成地存在人們腦中的印象,比如說巴松這種木管、或黑管,一聽覺得就是幽默的東西;重金屬吉他則可以有反叛、或是有青春的朝氣,它的音色本身就具有一種符號。

最後,張鎰麟用自己的創作來做例子:

在《神秘的西夏》這部影片中,介紹了党項民族,它是一個小部落,但在遭受不同的打擊後,一步步變成一個強大的民族國家,裡面有很多成功的要素,如:優秀的皇帝、部族部長,有他的立法、他的文化,是一個後反勁的民族,不斷發展聯姻,變得更強大。

「在音樂的節奏上,我用了一個後半拍起,前 16 後 8 的節奏,像是XXX、XXX,如同人在跑的時候,跑跑跑,要停下、一個駐足的那個律動。這樣的律動,我覺得特別適合這個民族。不斷在跑,不斷在強大,不斷在發展。」

「旋律線的部分,我選用一個非常上行的旋律線。然後我還用了一個轉調,其實這是比較忌諱的,我剛才也說了,為什麼要用一個 2 度轉調?真的氣氛是到那了。而且我轉調的時候,沒有用任何過度的和弦。因為我覺得這個民族非常生猛,他對什麼事不會客氣。它不會像江南絲竹一樣,晃晃悠悠,再給你轉一個調,然後再過去。它非常直接,所以我就用了一個非常狠的 2 度轉調,直接轉過來了。」

來聽聽這段音樂吧:

本文由影视工业网公开课授權轉載,可點此觀看課程影片

封面、內文圖片來源:《一步之遙》、《如果可以這樣愛》劇照

加點播播:合法店面公播解決方案
About 加點音樂 (270 Articles)
加點音樂是由一群音樂人與設計師所組成的團隊,致力於推動音樂合法使用與提升整體創作環境。addmusic.tw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