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獎新銳配樂家盧律銘談電影《小美》配樂製作過程

圖片來源:《小美》電影劇照

前幾個月在台北電影節首映的《小美》,甫入圍第 55 屆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及最佳原創電影歌曲,導演為廣告圈知名導演黃榮昇,鍾孟宏擔任監製及攝影,該片故事建構在少女「小美」失蹤後的故事,集結 2017 台北電影獎影帝后吳慷仁、尹馨等多位實力派演員,懸疑的故事引人入勝,雙料入選 2018 柏林影展電影、香港電影節開幕片,在台北電影節也相當受歡迎,在今年底正式上映前,我們搶先訪問擔任本片配樂的盧律銘。

畢業於英國Kingston大學電影電視配樂研究所的盧律銘,致力於結合電影、電視及影音藝術的配樂技巧,擅長電子音樂,以及結合原聲樂器、噪音聲響和環境音來製作的『聲音場景』,近年在台灣逐漸展露頭角,2017 年更以《天黑請閉眼》獲得金鐘獎最佳音效獎,精彩又細膩的配樂讓許多人印象相當深刻。

s_028d0e065d0fbb3ef04711746884a671074624f2e41a776e489777f3c27ff2e7_1539831812714_dsc_1355
《小美》電影配樂作曲家-盧律銘

《小美》是盧律銘第一次與黃榮昇導演合作,「黃導是知名廣告導演,他對音樂的品味非常特殊(很有品味的那種),但他在配樂上反倒沒有給我太多的侷限,而是給了我極大的發揮空間。」這部片的製作期長達三年,盧律銘在初期就加入,早從劇本時期,配樂已經開始著手進行,一直到後期,隨著不同剪接版本,音樂段落也不斷更動,雖然免不了許多的修改,但盧律銘依舊喜歡在劇本時期就加入,這讓他對故事會有更多的體會與想法,甚至會想到拍攝現場看看,來獲取更多的靈感。

在監製鍾孟宏(中島長雄)加入後,整片的結構和視角有了相當大的修正。「每個人找你原因都不同,想做的東西也不同,因此每次都是新的挑戰。這次難得和這些資深大導演與工作團隊合作,也會產生一些對配樂的新想法。」

九段角色音樂 拼湊出生命輪廓

配樂創作跟音樂創作不同,必須貼緊故事與影像氛圍。《小美》的故事結構是透過九位和小美有過交集的角色們,藉由角色的訪談與回憶,逐漸撥開並拼湊出小美可能的最後生命輪廓。因此《小美》在人物的詮釋上,配樂也佔有相當份量的地位。盧律銘在不同段落用不同的音樂搭配各個角色,有些段落選擇以樂器來凸顯角色個性,有些則以音樂氛圍來襯托角色間與小美的情緒關聯。

s_bf9bbab63a50e619f7600db1129123ba5abe19ded78f53b500cd8cc10ce3a688_1539661521800_a1525933287
飾演小美房東的陳以文(左)(圖片來源:《小美》電影劇照)

「以陳以文老師飾演小美的房東角色為例,電影中以文老師飾演香港移居台灣的移民,道出生活底層小人物的心酸。當初看完初剪,直覺想到用鋸琴應該可以搭配以文老師有點詼諧同時暗喻底層人物孤獨心酸的呈現。由於鋸琴會讓我有種黑色幽默的直覺反應,一種直覺喜劇但本質孤獨的特殊聲響。」

然而,九個角色雖各有特色,但他們各自牽連的就是小美這個角色,所以在配樂的安排上也不能讓配樂在這九段中各自顯得太過獨立,這就考驗了盧律銘的功力。監製與導演希望觀影觀眾透過各個角色描述,自己去拼湊出小美的模樣;而聲音處理的杜篤之老師則致力於讓每個場景做到最真實,真實到讓觀眾覺得自己就在每段場景之中,在這樣的搭配之下,配樂除了協助建立角色的個性外,也必須適時在前後段作延伸考量。因此,盧律銘在器樂選擇上也有考量到整體氛圍和延續感,讓配樂在這九段章節中看似各自獨立,但其實各有隱性關聯。

隱藏在片尾曲的溫暖彩蛋

盧律銘在知道必須創作一首電影歌曲後,很快有了想法,片尾曲的曲及編曲是最先完成的。因應監製與導演希望整部電影就像是個拼圖遊戲,由觀眾自己拼湊小美的輪廓,在編曲上盧律銘決定把前面九個段落中出現的配樂元素融合在一起,有的透過主要樂器的運用,如:鋸琴、小號、豎笛、手風琴等,有的則透過重點旋律變奏來穿插安排在片尾曲當中,讓聽者像是跟著電影,一起完成一幅關於小美的拼圖,作為片尾曲這樣的安排相當的巧妙。

相較於曲的順利完成,詞的部分卻卡關非常久。「因為一直無法決定到底該是什麼語言以及該是男聲或是女聲。當時回想到最初第一版的劇本,小美不斷在尋找自己出海未歸的爸爸,所以我決定詞的方向就是設定小美過世的爸爸其實一直在另一個世界看著小美,而詞就是他想對女兒說的話。」

s_bf9bbab63a50e619f7600db1129123ba5abe19ded78f53b500cd8cc10ce3a688_1539794911169_
全片的靈魂角色—小美,是由新生代演員饒星星飾演。(圖片來源:《小美》電影劇照)

片尾曲由滅火器的楊大正擔任配唱。「當初找大正除了他的嗓音有股台灣新生代的滄桑感外,他當時正好剛成為新手爸爸,我想由他詮釋,會是非常棒的選擇。記得大正錄完的那一刻,我心中只想到我替小美找到了爸爸,她殘破的一生,在這一刻好像終於圓滿了。」他並將歌名取作〈迴光〉,因為在劇中,每個人在描述小美的過程,好似小美在那時此刻又活了過來,就像迴光返照一般。

「影像配樂不一定要是最完美的狀態」

如同每個對自己作品有高標準的創作者,盧律銘每次重新聆聽作品時,也常會覺得「還可以更好」,但作為配樂家,他的工作觀點則非常清晰:「我們雖然自己會有音樂上的看法與想法,但真正為作品負責的是導演,我們的專業就是要取得自己創意與導演想像之間的平衡狀態。」

他舉了《小美》其中一段配樂為例,最初製作時他請了一個非常厲害的小號手來錄音,直到在聲色盒子終混時,音樂一搭上畫面,導演和監製都覺得說不上來的怪,大家聽了很久,監製說「我覺得小喇叭吹太好」。這個經驗讓盧律銘有了新的想法,配樂有時需要的並不是音樂內容上的完美呈現,而是切合需求,「旋律吹的太漂亮、技法太完美,這樣的東西搭配到故事畫面反而可能是不對的,我保留了上一版吹得沒這麼好的錄音版本,但放進去一切就對了。」

「影像配樂不一定是要在最完美狀態,它呈現是跟著畫面、故事、角色,以及電影內的聲音,而不是獨立存在,所有事情在電影中都是同時在發生的。一個好的作品中,所有細節彼此是調和的,有時候退一點、醜陋一點,反而在作品完整度是好的。」

加點播播:合法店面公播解決方案
About 加點音樂 (270 Articles)
加點音樂是由一群音樂人與設計師所組成的團隊,致力於推動音樂合法使用與提升整體創作環境。addmusic.tw

4 Trackbacks / Pingbacks

  1. 2018台北音樂設計節 — 專訪全記錄 – 加點音樂誌
  2. [2019金曲獎現場直擊]那些在金曲獎的電影配樂家們 – 加點音樂誌
  3. [2019金曲獎現場直擊]那些在金曲獎的電影配樂家們 – 加點音樂誌
  4. 超多細節!配樂師盧律銘談《返校》電影配樂幕後 – 加點音樂誌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