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米奇林/從詞曲創作到編曲,那些膾炙人口的歌曲是怎麼來的?
寫出膾炙人口的歌、將歌曲編成完全不同的樣子,甚至用詞細細訴說心中感觸,能用創作傳達自己想法是音樂人夢寐已求的工作,創作詞曲並不是簡單的事,不僅需要一些小小的天賦,許多經驗和技巧也相當重要。有全方位音樂創作者之稱的米奇林MCKY,是艾克斯娛樂的 A&R 與音樂製作人,創作曲風為 R&B,以及重節拍的 EDM、Trap、Future、House、Funk 等等,同時也和剃刀蔣共同創辦 R&B 音樂廠牌《新樂園 Forbidden Paradise》。我們很榮幸可以邀請到他,他將從音樂製作人、詞曲創作者與編曲人等不同角度的經驗來分享創作這件事。
不要漫無目的寫歌!以主題為出發的詞曲創作



許多人寫歌會想衝「量」,所以漫無目的的創作,想試試多寫一點歌總會有一首好的。米奇林的創作方式並不是如此,他比較在「感覺來了同時,將主題先設定好」。比如說因為下雨影響到心情了,他會先將主題定調在「天氣」,避免發散,緊接著就會將這樣的情緒、氛圍延伸去下和弦,先確定好和弦的「顏色」,有個大概的基底後,通常在三個小時內就會把曲子寫完。
「我寫歌是比較直覺的,不會一直修,我覺得那是紀錄當下最真實的感覺。旋律怎麼寫都可以,因為旋律本身是沒什麼意義的。除非讓旋律去搭配你的意境,賦予它想法,那個才有意義, 如果不是這樣,其實怎麼寫都是可以的。」
他分享之前有感而發做了一首 Demo 〈青春一去不復返〉,「當初是自己有感覺寫的,這是在講你逝去的青春,曾經的美好,有各式各樣的情感,很真誠,但現在無法回到過去這種感覺了。」這首原先只是作為心情紀錄用的歌曲,後來是因為被聽到,被認為很符合電影的意境,所以在因緣際會下,就被變成《幸福路上》的電影主題曲了。「當初這首歌花兩個小時就寫完了,寫完的當下非常的感動。」
編曲的角色



相較於詞曲創作可以實現更多自我想法,編曲的工作就不同了!MCKY 認為幫自己的創作編曲是相對單純的,因為整個曲子都在自己設定的結構下完成,而如果是為別人的創作編曲就需要更多的思考。拿到 Demo 後,他會先聽完整首歌的架構,再去想有哪些呈現方式。
「因為編曲很多細節,從鼓的音色、拍點到 BASS 的音色、彈法,這些小細節都會改變歌曲的呈現,甚至可能會改變整首歌的風格。比如說一首抒情歌,我會把它改成比較搖滾、或是 R&B 之類的歌曲,這就是編曲奇妙的地方,和弦、音色可以影響很多事,但我會去研究有沒有更好的方向。」
聊到和其他音樂人合作編曲的特別經驗,他跟我們分享了徐佳瑩〈不跳舞要幹嘛〉和葛仲珊〈就改天〉這兩首歌,以及為演唱會編曲的經驗。
徐佳瑩〈不跳舞要幹嘛〉這首歌是 MCKY 跟製作人陳星翰 Starr Chen一起合作編曲的作品,「他知道我本身擅長 Funk 的風格,他先丟 Demo 跟我分享,說要找我一起編,但其實很難想像,我們兩人風格不太一樣,這次希望藉由這次合作,將兩人擅長的風格結合在一起,所以剛收到 Demo 時,我這邊就先發想一些基礎、對方能夠理解的概念,但我反而無法想像 Starr Chen 會加什麼進來,在聽完他編好的部分後,真的是沒想到會變成這個樣子,很驚艷,這不太我擅長的範圍內,結合起來卻很好聽。如果整首都是自己做的話,曲風就很像我自己,東西不會有很大、很激烈的改變。」
葛仲珊〈就改天〉這首歌,MCKY主要負責的是製作和編曲。在拿到 Demo 後,原先已經有想像的成品在,在接近拍板定案前,他覺得不行要再調。「我請對方把編曲分軌給我,我把其他電鋼琴、BASS、還有弦樂的部分重做,效果比原本更完整更大器,更貼近歌曲的氛圍,但我也保留最早的狀態。」
「葛仲珊是對自己的音樂非常有想法的人,當初本來想做 JAZZ 鋼琴,也找了 JAZZ 鋼琴家來討論,當時也碰撞不少火花,他非常勇於嘗試,有時候有經驗多了,會不小心排除可能性。」〈就改天〉講的是跟已逝的摯友道別,要把最真誠、真正的感情醞釀在裡面,而非透過編曲去刺激耳朵,所以最後就保有原本的版本。
不過演唱會 LIVE 版的編曲又是另一件事了。同一首歌,CD 版和演唱會版有什麼不同?曾為林宥嘉、張惠妹、蔡依林等許多歌手演唱會編曲的米奇林說,和唱片追求的細膩聆聽經驗不同,演唱會重視的是「現場」的體驗,為的是要讓台下觀眾樂在其中,所以編曲上更講求情緒、那種很嗨的感覺,在設計橋段上,會做很多唱片不會做的特別改編,像是做一些激烈的段落,或是將抒情歌改成搖滾版等等。
這些通常不用跟原創作者討論,主要是跟演唱會導演、音樂總監和歌手討論,這部分導演會有完整的概念,整場表演的高潮在哪、哪些橋段要快歌、慢歌等等。他覺得為演唱會編曲的重點在於:「重新聽過那些歌,轉化成現場聽眾能理解的狀態再編進去。」
決定整首歌的質感:「音色真的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
回到編曲前,他特別強調音色的重要性,但這一塊卻常常被忽略。就他自己本身來說,他習慣一邊做曲一邊混音,精雕細琢,選出最合適的音色。「光一首歌,就會花至少五小時選音色,比如選一顆大鼓、一顆小鼓,我會一直疊一直換,因為音色和頻率會決定整首歌的質感,如果這部分有處理,這首歌就有 60 – 70% 就會是好的,除非你和弦彈得很奇怪。」
選擇音色也是需要練習的,米奇林也分享自己的練習方式,「比如你喜歡一首歌,你就要把鼓做到跟那首歌一樣,這是一定要有的練習,這是讓自己耳朵進步的方式,才知道那個聲音是怎麼做到的,這樣才能讓水準提升。這不是一簇可幾的,這至少要練 1、2 年,等練出來,你就會知道什麼是好的音色。」
在開始創作前,最困難的地方是什麼?

聊到進入作曲和編曲工作時,最困難的部分是什麼?他說是「知識跟經驗」。他說,雖然創作入門簡單,但如果沒做好正確的練習,就會有瓶頸無法突破。像是如果樂理不好,就不會懂和聲、和弦,這樣就很難做出「你想像中好聽的音樂」。他本身在聽的是 R&B 跟 Funk,練習的時候也是,「因為覺得好聽,所以想做的跟他們一樣。」
「聽了很多音樂,也研究了很多,會想辦法去了解這樣的音樂和弦是怎麼做的,有什麼東西、什麼元素,但如果沒基礎知識就很難深入去瞭解這些音樂,最後就是經驗的問題了。」跟學英文一樣,如果單字量不夠,就很難把句子講好。
「做音樂沒有捷徑,最快的方式就是慢慢來,你只能一個一個認真的去研究,當學科去研究,大部分業內的同行基本上都是這麼起來的。」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