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獎音效師周震專訪:「有時,現場的聲音無法取代」
聲音和影像在電影中是互相支撐、交叉卻又融合著,它們密不可分但又具有不同形式的主導性,各自有著自己的藝術,共同為電影交織著色彩,美國聲音藝術家 William Hellerman 曾說“hearing is another form of seeing”,聲音設計是讓人能「看到」聲音,每個聲音連結著視覺圖像、連結著我們腦中的視覺理解,若說有人能將聲音設計在商業與藝術中找到平衡、在聽與看之間互相滲透交融,聲音設計師周震老師當之無愧。
從小就在聲音與影像藝術環境中長大的周震,父親經營台灣第一代的製作公司「中央視聽公司」,在七十年代拍攝廣告與短片,母親則是知名作家、廣播主持人愛亞,周震從小就跟著去片場、錄音室,聽錄配樂、看剪接,甚至還當過廣告童星。到了高二,第一次拿起超 8 釐米的膠片,從生活中取材,拍了一個無劇情的短片,也開始拍自己的攝影作品、劇照。多年在影音世界薰陶,讓他對生活的細節特別注意,除了攝影之外,周震更將他對影像的美感以及感知,延伸到聽覺,存錢買了一台二手的卡式數位錄音器材,一腳踏入了聲音設計的世界。

1997 年,周震赴法國遊學,拍攝許多的短片、廣告,其中有支廣告是以足球賽為主題,拍攝時觀眾臨演人數與真實比賽能錄到的聲音差異太大,法國製片特別申請了記者證進入球場,為的是將觀眾歡呼聲錄下來,與拍攝時近距離球賽的喘息與踢球的力道混在一起;另一支左岸咖啡廣告,他則錄下了車站中細微的各種聲音,煞車聲、鴿子聲等,甚至已經消失的翻面時刻表的機械聲。從這些作品中,他不僅注意各種聲音的細節,也不經意的保存了許多在歲月中消失的生活聲景。因此,他帶著錄音機一路向南,去了巴賽隆納、雅爾等地,搜集當地環景的聲音,從各個生活的角落中尋找靈感,不僅是收集素材,也讓他發現更多環境的細膩特徵,成為後續電影聲音設計的養分。

「現場所有的聲音都是無可取代、獨一無二的。如電影《法國香頌DiDaDi》裡有一段男主角從巴黎地鐵走出站時,卻聽見明顯的防空警報聲音,因為只有巴黎每週三中午才會施放警報。這樣光聽環境聲音就可以聽出哪一站,甚至剛好有警報音,可知道是哪個時間、哪一天錄製的,這些細微的訊息、元素都藏在裡面,聽懂這些訊息就會感受到驚喜,這就是電影聲音有趣的地方。」
回台後周震專注於電視、電影及廣告現場同步錄音與後製混音、聲音設計,曾多次入圍金鐘音效獎、金馬獎最佳音效項目,更三度獲得金鐘獎音效獎,2014 參與趙德胤導演作品《冰毒》隨片赴柏林影展 PANAROMA單元,2018 混音紀錄片《14顆蘋果》隨片赴柏林影展 FORUM 導演論壇單元,2017 混音李永超導演紀錄片作品《血琥珀》隨片赴盧卡諾影展。作品包括《九降風》、《海上皇宮》、《十二夜》、《行者》、《德布西森林》、《孤味》、《鋼琴課》、《日常對話》等。

周震的作品有院線大片、也有許多小品,或許接案時他還是必須去思考「這個案子對我的公司有幫助嗎?」,但他不一定是選擇 pay 高的,台灣很偏向找得獎、知名的「名牌」創作者合作,但對於周震來說他樂意玩許多有趣的案子,例如香港微電影創作比賽,結合流行音樂的玩法,也十分有趣。
「我不認為預算是影響影音品質的主要原因,像是李永超的《血琥珀》、趙德胤的《挖玉石的人》,影像都很簡單、器材也簡單,但都是描繪卑微生命在惡劣環境中努力營生的基調,他深入危險的地方拍攝,許多鏡頭都是一鏡到底,甚至整個聲音就是用 iPhone 錄的單軌,現場有許多抽水機、發電機的引擎聲,我將整個聲音後製成 5.1 聲道,只能靠技術先將對話解離出來,再讓引擎聲隨著男主角的距離有遠鏡、環繞變化,我透過想像當時的環境,讓聲音為影像賦予空間感。」

「聲音可以玩的類型很多,但最終要回到想像力、和生活經驗。」

像是趙德胤導演是個非常尊重聲音設計者且有想法、指令明確的人,他的紀錄片《十四顆蘋果》中特別要求兩場戲不要用現場聲音,周震除了剃自己的頭來收剃頭聲來以寫實還原之外,也做了許多充滿想像和虛幻的聲音,例如其中一場男主角化緣的戲,導演希望觀眾感覺到主角去化緣這件事的真實存在,但不想聽見小沙彌嘰嘰喳喳的講話聲,讓主軸更明顯的在男主角身上,因此周震除了將現場說話聲抽掉之外,再另外製作男主角的腳步聲,當他停下來,眼睛閉起來好像是在念經,就在他頭低下來加入低頻的聲音,有人來就收掉。
「在緬甸的習俗裡,男人一生中有很多原因可以出家,這部片就是紀錄出家的過程。男主角在搞不清楚狀況的情況下,連念經都不會就被膜拜,捨棄七情六慾從事迴向的工作。我一直很好奇這角色當下的心態,也試圖去想像,所以在寫實紀錄片中,放了完全不寫實的聲音,就變成一種抽離,像從俗世回到虛幻。」

以拍攝現場而言,周震對現場收音非常重視,環境中各種聲音有著不同的質地,讓聽者產生不同的空間感,便能為觀眾建立與現實生活的關聯。而在聲音後製上,周震認為和導演的溝通非常重要,對於無法具體說出需求的導演,「我只怕你不知道我可以做什麼。」

從周震對聲音的態度中可以發現,在技術之外,也是個浪漫的人。他捕捉著各種日常生活的聲音,從地點的變化、時光的轉變,各種變因對聲音產生的變化他都觀察入微;他對影像有著品味,對每個畫面背後隱含的語句和情緒也有著細膩的理解。或許,這就是他在電影聲音耕耘多年,仍能保有著熱情與不絕創意的原因吧。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