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灣勇闖美國的配樂之路!專訪作曲家林明學

「我想感受不同音樂的感覺,成為聽到音樂就知道可以用在什麼情境的人。」年僅 29 歲的林明學,本著一個單純的想法隻身前往紐約闖蕩,甫從紐約大學電影配樂碩士畢業的他,近來在台灣配樂圈也逐漸展露頭角,年紀輕輕的他,以成熟的管弦樂與細膩的編曲讓人驚艷。
今年在 2018 台北音樂設計節的所開的管弦樂於配樂中的應用講座,更是爆場好評不斷,我們趁他還在台灣的空檔,更深入的了解他對於配樂的深度研究與在紐約的經驗分享。
大學唸理論作曲的明學,接受嚴格的古典樂訓練,並開始學習無調性、實驗性的古典音樂,以及樂器演奏法、作曲理論等。「求學時有段時間寫不出來音樂是相當痛苦的,當一個作曲家寫不出作品就像殘廢一樣,甚至也考慮過轉作鋼琴演奏家,這樣至少能延續投入音樂的熱情。」但喜歡配樂家久石讓跟 John William 的他,想和他們一樣成為配樂家,因此毅然決定前往紐約唸作曲後,又繼續攻讀電影配樂。

「我的個性是很循序漸進的,在學好前不敢發表自己的作品,所以我經歷很多年的摸索,先把理論學好、再去國外把實務學起來。」當在學校時只需要寫出原創性、藝術性,能說服自己的東西,畢業後需要開始學會溝通、考慮別人的需求,但真正了解配樂,是到紐約讀書之後的事,學了更多與樂手溝通、指揮錄音師、導演、甚至是如何推廣自己等。
「有時候我會對自己的創作很懷疑,『我寫的音樂會有商業價值嗎?』那些管弦樂真的有一直被需要嗎?」但現在是個多元的年代,每種類型都有被需要、都應該被堅持下去,這也是我在紐約生活所體會到的,音樂無國界、不應該因為周邊環境限制自己,若是觀察文化成熟的地區 – 美國、歐洲、日本,這樣的音樂還是有相當多聽眾的,所以我應該要堅持。
古典出身的林明學不僅在管弦樂上有深厚的基礎,這樣背景有另外的好處是可以用理性方式去分析配樂,去思考用什麼節奏、特性去做才會像,即使是沒有做過的東西,也可以有所依據。「我接過一位非裔美國導演的短片,我也曾懷疑他怎麼找我這個亞洲人來做 Funk?但影片是探討種族議題,導演就找不同種族背景的人來合作,因此我也聽了許多他喜歡的電影原聲帶,揣摩各種曲風、節奏的應用,整個過程是非常好玩的。」因此,無論接案生活多忙碌,他仍保持著分析配樂的習慣。
「音樂不只是要追求潮流,也有很高的價值去學習。可以盡量去感受不同音樂的感覺,像是世界音樂等不同民族的音樂,可以了解哪些民族的關係、特殊地理環境氛圍,因而產生如此音樂的發展。」

「最近有空還是繼續分析 John Williams,有感同時是配樂作品,還是很值得分析的絕對音樂作品,作曲結構很嚴謹,發展手法很有邏輯又充滿變化,體現西樂幾百年所累積的精華。通常配樂家優先追求縱向聲響效果,有時喪失橫向時間軸發展的有機性,『音樂』是時間的藝術,如果只流於『聲效』的呈現,不免削弱音樂以身俱來的價值,所以隨著更精進的作曲能力,配樂家對於整體的『結構』需要更敏銳,與故事影像的結構一起計畫敘事,不會總是只停留在吸引人的『優美旋律及和聲』或是『令人振奮的節奏』的層面。」
現在的林明學已累積許多精彩的商業案,並長居紐約。「待在美國確實可以吸收到許多東西,LA 的環境更商業點,但我喜歡紐約,在這裡有它的藝術環境和脈絡,看個表演都在家裡附近,可以享受生活。」
雖說「享受」更多的是「用心的體會」,在這樣的環境中,讓他有更多的機會發展他對環境與音樂的細膩深究。如 2016 年他在紐約林肯中心聆聽到 Danny Elfman 的現場管弦配樂表演,配樂家本人在台上能唱能彈,也快要兼主持了,讓明學體會到當個人色彩超越配樂的商業功能的重要性:「大多電影人對於配樂的想法通常相對保守,甚至作曲上的個人特色有時會被視為一種禁忌,其實配樂者也像演員,需要在製作當中被帶出自身的潛能,而使用既有的別人的音樂風格當作準則只是一種最不得已的作法。」
美國集結了許多世界優秀的配樂家,競爭非常激烈,在這樣的環境下生存的確不是件容易的事,期待明學能帶來更多精彩的作品,將國外生活所累積的養分融合在作品中,為台灣影像配樂持續注入新的活水。


延伸閱讀
[專訪] 外國人到日本做音樂困難嗎?過來人的留學求職經驗談
到西班牙Berklee學配樂是怎麼樣的體驗?從留學申請談起
很棒的分享!
“街貓之戰"很有畫面 =^ ^=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