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配樂專訪:musdm音樂製作人余佳倫

musdm音樂製作人余佳倫 A-len

「槍響之後,還剩下什麼?」《我們與惡的距離》是一部社會寫實片,從一個無差別殺人案件開始,深入探討被害人與加害者家屬的心境,更將新聞媒體環境寫實呈現在眼前,同時也探討了如精障污名化、媒體亂象等社會議題,各種衝突、人性黑暗面一一揭露,劇本扎實,短短十集緊湊的節奏,就註定不是一部好拍的片子。

整部戲以不同立場、不同視角來看待同一事件,甚至每條線都有難度極高的衝突戲,作曲家要如何透過配樂去詮釋這樣的故事呢?我們訪問到操刀本片配樂的 musdm 的音樂製作人余佳倫 A-len,他將從配樂的角度來分享與作品之間的關係。

接下來的內容會有雷,如果你還沒看過本劇,建議看完後再往下看。

———————————————— 防雷線 ————————————————

順著劇情走,配樂核心的定調—療癒感

不同的劇本、影像表現方式,甚至作曲家加入製作的時間點,都會決定配樂設計的方式。musdm 在製作前期就加入配樂創作,最早是先拿到未定稿的完整劇本,跟導演開會,了解導演對配樂的想法,在初期討論階段,A-len 跟導演討論了幾種配樂可能的設計方向,是要為每個人物製作主題音樂?還是用故事場景區分?最早的結論是用場景來區分,他們討論了幾個需要音樂的場景,像是新聞台、喬安的家、王赦家、李大芝租屋處等等。

但在開拍、初剪畫面出來後,他們重新討論,由於故事跟剪接太緊湊,場景之間沒有留白,沒辦法做分段音樂,如果用場景區分音樂是無法連接的,最後決定以「故事與角色情緒」為主來設計配樂,這樣的做法能確保在場景轉換之間,音樂與劇情能夠連貫,就像是第一集最後一段,殺人犯的妹妹李大芝在新聞台得知主管喬安就是受害者家屬後,場景轉換到兩年前一家人到殯儀館畫面,透過音樂,讓兩個場景的轉換完美銜接。

隨機殺人犯李曉明的父母(照片來源:PTS公共電視 / 大慕影藝

經過多次的來回溝通,他們定調了整齣戲的配樂核心—療癒,為的是在這麼低氣壓的劇本下,找到一點喘息的空間,而非順著劇本一路黑下去、低沉下去。但「療癒」是很廣的命題,必須透過不斷來回討論溝通,才能漸漸聚焦,找到雙方都認為的「療癒」的樣子。

而療癒感的拿捏也是他們討論的重點,畢竟在整個沈重的大前提下,療癒的配樂就像在墜落懸崖前被伸手拉住,不讓觀眾的情緒再往下墜,而音樂要做到的就是在療癒之中,讓你知道事情並未就此就解決、結束了。

像是在長鏡頭的音樂段落也是建立在療癒感之下,像是王赦到海邊找李曉明媽媽那一段,也是帶有一點療癒感,但事情並未結束,用的也是這樣的音樂處理方式。

A-len 在思考配樂的演繹方式時,曾考慮過許多不同的樂器搭配,最後選擇以鋼琴和弦樂為主來詮釋。為了能夠讓所有觀看者容易感受故事,在鋼琴的音色上,會特別選擇比較溫暖或直立式的鋼琴。

因為要做出在黑暗中出現曙光、療癒的配樂,他認為用三拍子的節奏講故事是很合適的。說到三拍子的音樂,碰-恰-恰、碰-恰-恰,馬上會讓人聯想到華爾滋這類輕快的音樂,但三拍子的歌曲有不同的演繹方式,甚至要打到內心深處、或扭轉成低沈悲傷都是可行的,並非快樂專屬的節奏。

「你聽到三拍的感覺跟四拍很不一樣,是因為四拍有時候對我們來講很直接,三拍你可以用一些比較隱晦的方式來說講一個故事,而三拍的詮釋方式其實可以是療癒的,所以整部劇在前製的過程就已定調,大部分配樂的 part 都是三拍子,所有配樂都是以這為標準。」A-len說。

場景之外—用配樂創造角色的「心跳聲」

雖然整部戲的配樂都是根據劇情規劃的,但在主題、場景音樂外,他們也做了幾個不同角色狀態的音樂,A-len 舉了幾個例子。

患有思覺失調症的導演—應思聰(照片來源:PTS公共電視 / 大慕影藝

在所有角色裡面,只有特別為應思聰這個角色設計音樂。應思聰是個有思覺失調症的人,他不斷在清醒跟發病之間游移,發病時的他會產生幻覺,覺得自己被監視、被冷言冷語攻擊。從觀眾的角度來看,有時候很難判斷這個角色正處在什麼「狀態」,所以他們決定用音樂來幫助大家進入他的世界,幫助畫面來提示角色現在的狀態。

「一般的做法可能用耳鳴聲,但我想用不同的方式做。於是我設計了一個聲音專屬於他的音色,是一個持續性的聲響,跟著心跳節奏的發聲方式,你其實不會直接聽到心跳聲,這樣的音樂你在聽的時候,會感覺到『我在他的裡面』,你會比較知道他現在在什麼狀態。」這種增加觀眾帶入感的做法,也是這齣戲唯一一個用角色定義聲音的例子。

兒子在隨機殺人案被槍殺的傷心母親,同時也是電視台女主管—宋喬安(照片來源:PTS公共電視 / 大慕影藝

從第一個新聞台場景開始,在大部分的新聞台場景都可以聽得到一種緊張、急促的音樂,原以為這是為了新聞台特別設計的場景音樂,但 A-len 提到,這其實用來暗示新聞台主管、也是受害者家屬的—喬安的心理狀態,因為不管她不管人在哪,都是處在一種緊繃的狀態,無法放鬆,所以在有她的場景,最常出現的就是這急促的琴鍵敲打音樂。

隨機殺人案兇手李曉明的妹妹—李大芝(照片來源:PTS公共電視 / 大慕影藝

「殺人」、「命案」是許多影視作品常見的題材,但《我們與惡的距離》卻是少數有描述加害者家屬心境的作品。從小一起長大、親切的哥哥轉眼間成為冷血殺人犯,作為家人,除了要面對社會大眾的責難,心中的疑惑、矛盾、連帶的罪惡感更是長久揮之不去的痛苦,而李大芝就是這樣的角色。

有她的場景幾乎沒有快樂,最好的情緒狀態就是平靜而已。所以在音樂上,在有她的場景,就會用比較沉的、氣氛比較內心的,這樣的音樂情緒配合劇情就是李大芝。但不是每個段落都有音樂,像是在第一集初登場,在房間看著哥哥新聞的段落,就沒用音樂做任何提示。

富有理想的人權律師—王赦(照片來源:PTS公共電視 / 大慕影藝

王赦是一名有理想的人權律師,常常為殺人犯辯護的他,僅次於加害者家屬,同樣是社會大眾宣洩的出口。在第五集,他的辯護對象被政府火速槍決後,痛苦不已,當晚喝了很多酒。在這場戲中,他為了自己所相信的理念跟家人爭辯,甚至情願跟不理解他的太太離婚。

這一段的音樂也特別設計過,在不同的聲響、合聲中,王赦傷心地講著自己所相信的事,講到情緒最深處,頑固的低音節奏漸漸出現,琴鍵不斷敲打的聲音,用來詮釋他內心對理念的堅定與無可奈何的痛苦。

除此之外,像是王赦帶著疲憊的身心回到家後,和妻子的日常反而是最放鬆的時刻,就像在風暴中找到一隅平靜的角落,所以會選擇用純鋼琴的配樂;而精神科醫師林一駿就是在整部戲之中,最讓人放鬆的存在,像是他跟王赦一起去喝酒,或是跟太太在家中的有趣對話等場景,就會用輕快的小提琴 tango 配樂營造輕鬆的氛圍,是少數在片中讓觀眾能稍微喘息的段落。

但 A-len 也告訴我們,因為演員的情緒已經很滿,音樂能做的就是用氛圍包住他,幫助場景營造氣氛。音樂大多還是在有情緒的地方出現,因為場景跟人的變化太大,所以無法針對個別角色來設計每段配樂。

片頭音樂設計

我們與惡的距離》片頭截圖

所以除了第一集外,每一集片頭都以低沈的配樂為基底,為了是讓觀眾能夠接續上一集的情緒,沈浸在劇情內。而第一集為了讓觀眾先認識角色和劇情,所以片頭就不用音樂做任何提示,先讓觀眾認識角色,後面再從故事認識他們。第一集片尾的下集預告也是接續場景配樂,直到 credit 出來才下片尾曲。而為了呼應林宥嘉演唱的片尾曲〈別讓我走遠〉,片頭動畫也加入一段片尾曲的鋼琴旋律,讓前後有了連結。

《我們與惡的距離》即將進入尾聲,這是一部值得再次回味的好作品,在二刷時,也可以感受一下配樂設計所傳遞的訊息喔!

配樂Credit:
Musdm – 余佳倫、汪育琳、李漢勃、楊子霆

線上收看連結:
公視+ / Catchplay

關注musdm:
官方網站 / Instagram / Facebook

加點播播:合法店面公播解決方案
About 加點音樂 (269 Articles)
加點音樂是由一群音樂人與設計師所組成的團隊,致力於推動音樂合法使用與提升整體創作環境。addmusic.tw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