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老大師:顏尼歐莫利克奈,以及他的臺灣之旅

我與顏尼歐莫利克奈老大師,他手上拿著我的小禮物

文、圖 / 林紙鶴(樂評)

2020 年,是個不幸之年。年初,柯比布萊恩(Kobe Bryant,1978-2020)因直升機意外過世,球壇頓失一代傳奇;接著,中國武漢肺炎(COVID-19)開始橫掃全球,宛如揭示某種災難巨變。小時候的回憶,日本喜劇演員志村健(Yasunori Shimura,1950-2020),也感染了肺炎病毒而病逝。七月六日,噩耗再次乍臨;那位從小聽到大、創造許多經典樂章,影響眾多作曲家與影人的顏尼歐莫利克奈(Ennio Morricone),也在網路上一片哀悼短訊間傳開。

老大師病逝於義大利羅馬,享壽 91 歲。據聞,他因跌倒、折斷了股骨,被緊急送進醫院後,因年事已高,加上後續引發的併發症而離開。莫利克奈被封為義大利音樂國寶,一生從事影視配樂多達五百多部;但他年輕時,在羅馬音樂學院主修的是小號,不過父親在他六歲的時候就教他看小提琴的樂譜。於 1946 年畢業前,他已經在跟老師學習怎麼作曲。

在看我鏡頭的老大師

1928 年 11 月 10 日出生於羅馬臺伯河(Tiber River)畔,莫利克奈有三個妹妹,父親是傑出的爵士樂小喇叭手,間接影響他主修小號的意向。義大利作曲家佩特拉西(Goffredo Petrassi,1904-2003)是讓他真正投入學習作曲的師傅,並從中研讀創作上的秩序與精準,及樂音構思與形式,尤其切勿模仿別人、忠於自己。畢業前,他到義大利國家電視台(RAI)打工,負責幫非交響樂團的樂隊改編曲子,從中受到樂團指揮卡羅薩維納(Carlo Savina,1919-2002)的賞識;薩維納常年跟另一位義大利重量級作曲家尼諾羅塔(Nino Rota,1911-1979)合作,許多配樂作品、包括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1920-1993)的電影,都由薩維納來擔任指揮。

隨著舞台劇找上他,為戲劇作曲的天命似乎就開始從筆下的音符展開;那年,他才 22 歲。同時,他也認識了太太瑪麗亞(Maria Travia)。在一份生前委由律師公開、親手書寫的訃聞中,莫利克奈寫給他太太的短訊,簡單卻悲戚:「我得痛心地跟她道別,我很捨不得離開她」。

老大師預先書寫好的訃聞,此為英譯版本

訃聞中提到莫利克奈的至親,包括他三個妹妹:阿德莉亞娜(Adriana)、瑪麗亞(Maria)與法蘭卡(Franca)。事實上,他小時候還有個弟弟,但不幸病逝,這個打擊讓他更珍惜家人一切,或許也是他為何都待在羅馬故鄉、而不遷往美國發展事業的因素。

一開始,莫利克奈也沒想過要當電影音樂創作者;「但現在的我,對自己完成的作品充滿熱情和驕傲,當我還在樂團裡吹小號、幫電影演奏配樂的那幾年,我就知道那是我渴望的工作」。尤其上述提到的卡羅薩維納,給了莫利克奈進一步靠向影視產業的機會:「我對他非常景仰,他讓我跟他共事,在我還是無名小卒的時候,給了我許多支持鼓勵」。曾擔任綜藝節目主持人、成立劇團的義大利導演薩奇(Luciano Salce,1922-1989),則是莫利克奈最初合作夥伴,讓他的名聲開始在製片界傳開,後來,傳奇的李昂尼(Sergio Leone,1929-1989)找上他。

那天,中午才剛下飛機,他下午就隨即記者會

與李昂尼「相認」是個詭異的奇遇。他聽過作品後,馬上要了住址電話,殊不知見到人,才逐漸發覺彼此是小學同學,後來甚至發現一張小學三年級的合照。「他是個有趣的傢伙,他帶我到郊區電影院去看一部日本片,是黑澤明(1910-1998)的《大鏢客》(1961)」,「我是因為李昂尼的下唇認出他的,我就這樣從音樂家莫利克奈變成了小學同學莫利克奈」。薩奇聽完他為李昂尼創作的曲子後,便跟他說:「你是有神秘感,且超凡入聖的音樂家」,接著他就表示不能再與他工作:「我只是搞笑的而已」。當下莫利克奈無法理解為何就此分道揚鑣,或許,薩奇是第一個在他身上見到未來將掀起巨大能量的先知吧?

莫利克奈跟李昂尼一同完成義大利西部片(spaghetti-western)的典範,接連以《荒野大鑣客》(Per un pugno di dollari,1964)、《黃昏雙鏢客》(Per qualche dollaro in più,1965)與《黃昏三鏢客》(Il buono, Il brutto, Il cattivo,1966)三部曲形式帶出影人樂迷耳熟能詳的音符。擔綱三集演出的美國演員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便曾如此形容:「每一個演員都會期望,當自己騎馬進入小鎮時,身後會響起這樣的音樂」;在 2007 年奧斯卡典禮上,他擔任莫利克奈「終身成就獎」的頒獎人,意義更是非凡。其中,《黃昏三鏢客》又以一曲高亢的〈L’Estasi dell’Oro〉女音獨唱,與電影同名主題曲一樣經典。

他曾說:「不要看我好像在生氣,我只是常想事情」

被公認為史上最偉大西部片之一的《狂沙十萬里》(C’era una volta il West,1968),是李昂尼結束鏢客三部曲後、再次推出的類型作品;十幾年後,《四海兄弟》(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1984)推出,李昂尼再次讓莫利克奈譜出該片最具盛名的〈Deborah’s Theme〉,即使當時電影尚未開拍,他的旋律雛形就已經就續,似乎在為偉大電影誕生前作足準備,而這也是李昂尼與莫利克奈最後一次合作。李昂尼五年後驟逝,撒手心心念念的下部籌拍企劃《史達林格勒戰役》(La battaglia di Stalingrado);「他都避免跟我談到要作何種音樂,或許因為他心裡知道沒有這個必要」。好友先走一步,更帶給莫利克奈無限傷痛。

除了擅長寫旋律、將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與傅雷斯柯巴迪(Girolamo Frescobaldi,1583-1643)的對位法當榜樣,莫利克奈對於實驗音樂、結構形態的不和諧曲風亦抱持強烈熱忱,讓他能跨足懸疑片種,甚至接到國外案子;例如,有部恐怖電影《突變第三型》(The Thing,1982),便是他與美國傳奇導演約翰卡本特(John Carpenter)的合作。「卡本特來找我,我問他為什麼,因為他向來都是用電腦合成器幫自己的電影配曲。他回答,說他愛上了《狂沙十萬里》的曲子,然後讓我看了片子,但沒什麼指示交代就走了。我傻眼,心想他到底是太過靦腆、出於尊敬,或是什麼?最後我寫了 12 首不一樣的曲子,可是卡本特只用到一首:專門為電腦合成器寫的那首。他真的好古怪,但人很友善」。

莫利柯奈與當時音樂會主辦單位安排的臺灣翻譯倪安宇

比莫利柯奈還嚴肅、且被形容是「臭臉導演」的布萊恩狄帕瑪(Brian De Palma),同樣跨海邀請他來參與警匪黑幫電影《鐵面無私》(The Untouchables,1987);「他讓我再次體認到,工作有時候還是留給外人來評斷比較好」。其因在於,狄帕瑪希望莫利柯奈多寫一首曲子來強調警察勝利,於是他前前後後交了六首曲,但都不被喜愛。之後,狄帕瑪選了一首莫利柯奈不怎麼認同的版本;「我累了,就聽他的,但後來發現他是對的,因為搭配大銀幕的效果很好」。

狄帕瑪之後想繼續找莫利柯奈合作,無奈檔期滿滿。他們直到《火星任務》(Mission to Mars,2000)才再度團圓;就算電影評價失利,莫利柯奈仍說,他總會愛上這些不算成功的作品。狄帕瑪在莫利柯奈返家前夕、找上了他,含淚地親口跟他說:「我沒想到《火星任務》會有這麼美的音樂,或許我的電影很不配」。作曲家與導演,在語言不通的夜晚下,因藝術而淚灑。

老大師看到旁人要用麥克風講話,伸手幫忙拿

接下英國導演羅蘭約菲(Roland Joffé)的南美史詩《教會》(The Mission,1986),純屬意外。原本製片大衛普特南(David Putnam)要找《西城故事》音樂劇的作曲家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1918-1990),可都聯絡不到人,於是,另一名同鄉的羅馬製片柯亞(Fernando Ghia,1935-2005)提了B計畫:莫利柯奈。看完試片後,他拒絕邀約,理由是影像優美動人,音樂放上去只會毀掉它,但柯亞堅持他留下。

莫利柯奈開始作功課。他讀了耶穌會教士塞浦(Antonio Sepp,1655-1733)的著作《巴拉圭傳教經驗》(Il sacro esperimento del Paraguay)並思索那個時代下的音樂形貌;片中神父吹奏的雙簧管,只能符合 1750 年器樂發展下的旋律。在那脈絡下,莫利柯奈再次為導演、為觀眾、為影史,譜出如此天籟的〈Gabriel’s Oboe〉,迄今依然餘味不絕。

托納多雷(Giuseppe Tornatore),是莫利柯奈事業上的另一位好友,彼此家人都常一塊出門。當年,他完成一齣劇本,輾轉透過製片傳到莫利柯奈手上,希望能獲得配曲機會;莫利柯奈一口氣讀完,非常喜愛,尤其透過吻戲來述說一個電影院與當地觀眾的情感故事,於是他同意接下,並在電話上與這位他口中「誠懇嚴謹、腳踏實地」的年輕導演談後續合作。裡頭有一首曲子,是愛的主旋律,由他攻讀音樂的兒子安德烈(Andrea Morricone)完成,然後他再修飾一些,背後因素是想幫助兒子提前參與創作過程。殊不知,托納多雷非常喜愛,這讓莫利柯奈感到緊張,怕他不開心;直到樂團錄音收工,才道出實情,而托納多雷覺得根本沒差。

於是,莫利柯奈將他兒子的名字,一同登錄掛名這部作品。電影後來獲得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及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李昂尼亦真心推崇、深受感動,甚至連費里尼也都很喜歡,而此片至今仍為影壇熱門電影之一。它,就是《新天堂樂園》(Nuovo Cinema Paradiso,1988)。

回答提問時,表情總是嚴肅,因為老大師總是對每段行程律已敬業

彼此信賴的友誼,托納多雷幾乎把所有電影都交付了莫利柯奈,包括著名的《海上鋼琴師》(The Legend of 1900,1998)、《真愛伴我行》(Malèna,2000)、《寂寞拍賣師》(La migliore offerta,2013),及最後一次合作《愛情天文學》(La corrispondenza,2016)。「他很有原則,非常尊重別人的專業,且不傲慢,建議往往跟我的直覺判斷一致。我佩服他對電影的熱情,始終維持個人風格的能力,且非常重視混音的細節」,莫利柯奈如此讚揚他的摯友。

《愛情天文學》同時也是他創作超過半世紀後的封筆之作,顯見兩人非凡情誼、領著大師畫下完美句點的精神意義。他說:「托納多雷對我而言是家人,就跟以前的李昂尼一樣,我們常見面、聊心事,他母親如果人在羅馬,有時候也會一起來」。

老大師望著看板,可能心想:這帥到認不出是誰了

然而,擁有數百部創作及德高望重的地位,老大師心中仍有某些疙瘩,就算過了這麼多年,依舊放在心上。他曾說,沒能為泰倫斯馬利克(Terrence Malick)的《紅色警戒》(The Thin Red Line,1998)、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1928-1999)的《發條橘子》(A Clockwork Orange,1971)、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1941-2018)的《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1987)配樂,都是最遺憾的事情。有沒有發現,這三位重量級導演,除了庫柏力克實在沒緣分,另外兩位都曾跟莫利柯奈合作過,只是不巧差了那一部。

音樂會贊助商之一為臺灣菸酒,老大師的手端著酒杯,舉得特別高,果真是義大利人!

談到家鄉,老大師以身為羅馬人自豪;「羅馬是個很幸運的城市,或許是世界上最美的都市,問題是,羅馬人被美景和歷史寵壞了,有時變得很盲目,但在羅馬很難避免盲目之舉」。莫利柯奈曾獲邀參觀市政廳,而且由羅馬市長招待;當他站在露臺上、望著東北方的著名景點「古羅馬廣場」(Foro Romano)時,他頓時被奇景給呆住了。他對旁人說了一句:「我可以帶我太太過來看嗎?」若當年費里尼的《羅馬風情畫》(Fellini’s Roma,1972)改由莫利柯奈配樂,不知會有何種音符抒懷。提及費里尼的常年夥伴尼諾羅塔,老大師亦有另外見解。

我不是很喜歡他跟費里尼合作的那些電影配樂,後來我才知道問題不是在他,而是在費里尼。費里尼的音樂涵養主要奠基在兩首曲子上,一是流行曲〈Io cerco la Titina〉,另一首是〈鬥士進行曲〉(La marcia dei gladiatori),他每次都要從這兩首曲子找到變奏。羅塔常信手彈來、彈完就忘,或許他希望費里尼也聽完就忘」。莫利柯奈的切入點,應以嚴肅的音樂學理來看,且流行曲樣式亦確實符合費里尼幾乎每片必有的社交、宴會、美食派對的情節襯曲。然而,「我看完《卡薩諾瓦》(Il Casanova di Federico Fellini,1976)後,才發現他是真正的音樂家,因為他擺脫長久以來跟費里尼牢不可分的馬戲團模式,寫出很美也很重要的音樂」。

莫利柯奈提到的〈鬥士進行曲〉,原為捷克作曲家伏契克(ulius Fučík,1872-1916)的軍樂曲,後來常被作為馬戲團小丑進場、炒熱氣氛用的配樂。 那名聞遐邇、備受樂迷影人崇仰尊敬的《教父》(The Godfather,1972)配樂呢?大師怎麼看?

他說:「我覺得太流行了」。言下之意,那不是羅塔最好的作品。

非常有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1908-2004)趣味的瞬間動態

時間再拋到 11 年前。在 2009 年,臺灣「新象」(New Aspect)公司與贊助商臺灣菸酒公司合力促成音樂會,訊息正式公布後,期盼聆賞大師親自指揮的影癡樂迷都開心極了。最讓我難忘的,是美好的 5 月 29 日下午,在臺北亞都麗緻大飯店的記者會;因緣際會下,我得以偕同樂友 Mesple 一塊親炙現場。我還特地作了一塊追星小板,上頭有著「PTT Movie-Score」、「莫利克奈朝聖團」字樣,在擠滿會場的眾多記者媒體中,非常突兀又莫名好笑。

為了恭迎大師來臺灣,我也畫了一張小圖,類似一個臺灣古地圖帶著西部片牛仔帽的模樣,放在 CD 殼裡面當作微薄小禮。此刻,我忍不住厚臉皮心想,那件小禮是否有被帶回羅馬、放在自宅某個收納箱裡面呢?若有,我會很驕傲。

老大師很仔細端詳我的禮物畫了些什麼

當時公司安排的翻譯倪安宇小姐,特地幫我為大師解說小圖畫了些什麼。語言不通,確實是個令人扼腕的遺憾,連跟大師對話幾句的機會都沒有;但我能如此近距離、以崇仰視角望著大師,仔細端詳他手上的「怪禮物」,似乎就比其他事情都還重要了。另一遺憾是,當年攜帶的攝影器材不佳,目前我手上的記者會影片,僅能稍微回味莫利柯奈中氣十足的義大利語。

翻譯倪安宇正在向莫利柯奈解釋我的禮物封面插畫為何

5 月 31 日於臺北小巨蛋的音樂會非常成功,八旬高齡的老大師敬業站在指揮台上,讓 200 人管弦樂團、獨唱家與合唱團完成所有經典樂音演出。那是臺灣的唯一場次,我還記得 Mesple 特地在 PTT Movie-Score 板上發文團購票劵,報名購買的樂友十分踴躍;我跟她還在新象公司裡面數錢算鈔票,為上百張不同座位的票劵忙到隔日新聞上報。後來的音樂會,也沒再出現如此熱血盛況,實在是因為莫利柯奈才可能擁有的魔幻時刻。

倪安宇後來擔任《莫利柯奈:50年一瞬的魔幻時刻》中文版譯者,該書訪談資料非常詳實

兩年後,魔幻時刻再次伴著書名出現。最有資格擔綱翻譯重責的倪安宇小姐,為義大利作家安東尼奧孟達(Antonio Monda)親身訪談大師的著作《莫利柯奈:50年一瞬的魔幻時刻》(Lontano dai sogni,2011)呈獻中文版以饗樂迷,書中詳實記載大師與孟達的書房對談,縝密揭開平常讀不到的時光回憶。我這篇文章,極多資料考證就來自這本書;有趣的是,孟達訪談大師的時間點,就正巧落在臺灣音樂會那年的秋季。同樣在小巨蛋聆賞演出的影評人藍祖蔚老師、聞天祥老師,亦為此書作序;托納多雷與香港導演王家衛,則從這本書找到傳記電影的拍攝靈感,目前應該還在製作中,期待未來見到它!

今年出版這套18CD紀念套裝,極具典藏意義,由環球音樂歐洲部限量出產

此外,今年還有一套絕佳的 18CD 典藏精裝《Ennio Morricone: Musiques de Films》出版,且為莫利柯奈親自揀選、歸納的重要影樂回溯,由環球音樂歐洲部門上市。大師封筆退休後,曾說:就算不再接案,他仍會盡力重回指揮台,為聽眾指揮演奏他們喜愛的樂章。言猶在耳,今年他的臉書專頁即釋出一張他本人捧著套裝專輯的照片,宛如代言人般、驕傲且容光煥發,若稱此為人生最後操刀發行的遺作,意義更是非凡;且坊間許多唱片公司自行整理曲目版權、或音樂會實況、或重新找樂團錄製的合輯,都未如這份重量不輕的豪華版氣派。

不久,深耕好萊塢多年的《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系列作曲家霍華蕭爾(Howard Shore),與深受樂迷喜愛、信手拈來盡是優雅的法國作曲家亞歷山大戴斯培(Alexandre Desplat),皆入手一套,表示對莫利柯奈於藝術成就上的敬意。而這些照片,都在年初發佈,肺炎冠狀病毒尚未開始在地球引發巨大震盪。

霍華蕭爾與戴斯培,聯袂代言這張套裝合輯

在義大利陷入疫情重大危機時,我爸爸想到了他,隨即問我,那位義國老大師是否身體安康;我跟許多樂友也於彼刻聊到莫利柯奈,希望他在羅馬能小心珍重。

我們此生都會見到心目中的大師們,逐一殞落,這是絕對必然的;若真如此,也許是種幸福。聽聞噩耗後,我重新檢視自己的 CD 收藏櫃,內心實在感慨,就像某段時代的結束、一種精神形象的消逝,就像被挖空了。類似的感傷,也同樣出現在幾年前詹姆斯霍納(James Horner)的驟逝,正因為自己對樂曲熟悉、伴隨自己成長這麼久,衝擊感才更強烈。忽然,我猜想著,或許每個愛樂者的珍藏裡,都有一張莫利柯奈的相關專輯;世上多少影人、樂人,都被老大師的樂音深深感動,甚至因而找到靈感、繼續往前行。世上無數的愛樂人,或許亦是如此,而他的藝術,必然會不斷地演奏下去,持續在音響中播送。

我也與大師一塊捧著套裝專輯,某種同框的概念

那麼,永別吧,老大師!世人早已將這個名字,同等定義為「作曲家」。文後再以 2010 年歐洲「保拉音樂獎」(Polar Music Prize)頒給大師的聲明作結語:「莫利柯奈讓人陶醉的作曲與編曲,將我們的生命帶到另一層次,讓生活點滴轉化為電影場景。1964 年他為《荒野大鑣客》寫電影配樂,受限於預算不能採用大型交響樂團,卻因而塑造出新的音樂類型,改寫了半個世紀的電影音樂,同時也影響並啟發了為數眾多的音樂家,包括流行樂、搖滾樂與古典音樂」。

再次謝謝當時跟我一塊追星的樂友Mesple,難忘的午後!

本文由 林紙鶴 授權轉載,原文同步刊登於:林紙鶴:電影音樂筆記

關於作者

林紙鶴林紙鶴,本名林子賀,PTT Movie-Score電影配樂板板主,也是藝術創作者、影像與配樂的實驗者,筆耕部落格《電影音樂筆記》數年,為國內電影配樂研討、樂評領域專業者之一,同時亦與同好夥伴定期辦活動,積極邀請業界作曲家或專家討論配樂,增加大眾對於配樂藝術的認識。

加點播播:合法店面公播解決方案
About 加點音樂 (270 Articles)
加點音樂是由一群音樂人與設計師所組成的團隊,致力於推動音樂合法使用與提升整體創作環境。addmusic.tw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