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設計師的幕後到生活日常:專訪蔡瀚陞、高勤倫

蔡瀚陞(左)、高勤倫(右) (攝影:加點音樂)

想當個好的聲音製作者,除了透過實務和學習不斷精進自己的專業技術外,在生活上有沒有哪些不一樣呢?在他們工作跟生活之中,還有更多我們不知道的細節,我們來聽聽好多聲音的聲音總監蔡瀚陞 Hanson 和音效師高勤倫怎麼說!

聲音工作就是不斷的溝通

聲音設計師的工作就是用聲音去建構、完整影像中的世界,採樣、foley…過程看起來又很有趣,讓很多人很羨慕他們的工作,但其實沒那麼容易。光溝通就是一件很費工的事,為了讓聲音的呈現更貼近影像需求,需要花很多時間去溝通、修改,一部作品的完成,有許多魔鬼藏在許多不為人知的細節裡。而 Hanson 就是負責的就是把需求勾勒出來,不斷溝通的角色。

電影聲音製作組織架構圖
聲音指導就是整個電影聲音的總監,負責全片聲音的溝通與製作過程中的所有細節。(資料提供:好多聲音)

「我決定的是整體的樣貌,做聲音強調的是『寫實』跟『強化』。需要再造寫實的狀態,讓觀眾能毫無後顧之憂地專心看電影。為了強化觀眾觀影的感受,影響觀眾的潛意識,可以透過音效去強調情緒張力、嚇人、暗示、放鬆,當觀眾信以為真的時候就強化了,兩種技法交互使用,除了對影片有幫助,也是一種創作。

而勤倫負責的就是電影所有的聲音,除了音效庫的素材,Foley 也是很常見的音效製作方式,像是吃飯的碗筷聲、切菜聲、走動聲等等。「在聲音製作當下對自己負責,除了做出漂亮素材外,因為聲音還要配合對白和音樂,所以需要跟聲音總監去溝通聲音的處理細節,這是最重要的。」

圖:Foley道具(照片提供:好多聲音)

而聲音指導最直接的溝通對象是導演,由於每個導演對聲音的感知和要求都不一樣,也決定聲音最後的呈現,若是沒合作過的導演,Hanson 會先觀察導演的溝通類型,像是積極表達意見的、非常需要建議的、需要積極討論的、或是非常明確知道自己要什麼的…等等,確定導演的類型後,他才會決定溝通的方式。

Hanson 以和鄭有傑導演在《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的合作為例,他提到鄭有傑導演很在意「演員的演出狀態」和「聲音表演的完整度」。會影響演員表現的因素很多,像是拍攝現場噪音會影響表演的音質,或是演員在激動時,聲音的高頻就會比較多、或是在錄音室錄口白(ADR)時,演員能不能做出跟現場一樣的演出等等,除了演技,演員的聲音表現也是導演很在意的部分。

「導演的引導非常重要,對錄音師也是很重要的關鍵,鄭有傑導演很懂得如何創造一個舒適的錄音環境讓演員發揮。」Hanson也以這部戲入圍金鐘獎最佳音效。

《誰先愛上他的》劇照
徐譽庭首部執導的電影《誰先愛上他的》劇照(照片提供:華納兄弟)

2018年末,《誰先愛上他的》這部電影在台灣掀起一陣話題,在該片擔任聲音指導的 Hanson 也聊到導演的聲音經驗在片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因為徐譽庭導演是劇場出身,很了解劇場的聲音,所以片中幾個舞台劇場景就是以導演的經驗來揣摩。我們在電影中做了很多劇場空間的殘響,對混音風格要求也接近『寫實』,像是在深夜的巷弄中,角色們吵架的回音也更加強。而轉場同樣也用了很多劇場音效的下法,讓這部片既寫實又有劇場感。」

勤倫在《誰先愛上他的》負責音效的工作,在製作音效的過程中,為了要模擬主角經常穿著拖鞋到處趴趴走的腳步聲,花了很多心思和時間模擬那隨興的腳步節奏及踩打在不同材質地面的聲音。另外為了忠實呈現出女性角色在電影中穿高跟鞋的感覺,他不知道來來回回穿著高跟涼鞋在錄音室裡走了幾遍,甚至最後都把鞋給撐爆走壞了。

《家在蘭若寺》劇照
蔡明亮執導的VR電影《家在蘭若寺》(照片提供:HTC)

音效師通常不太需要和導演溝通,但像VR電影《家在蘭若寺》因為聲音技術是更為複雜的,所以錄音師必須到拍攝現場從 VR 收音開始處理。談到和蔡明亮導演的合作經驗,勤倫說蔡明亮導演非常喜歡現場環境的聲音,「一般來說,現場雜音都會在後製拿掉,但導演就會把聲音加回來,因為他比較喜歡他在現場與畫面的感受一致,覺得這聲音存在是好的,也符合他的心境。像是現場有錄到一個奇怪的鳥聲,原先拿掉聲音後,導演就要求加回來,而且還要牠多叫幾次。」

進入電影聲音領域的交集—中影的曹源峰老師

在台灣沒有專門的聲音設計相關科系,直接進錄音室磨練是大部分聲音工作者的必經之路,現在已經是知名音效設計師的Hason與勤倫是這麼走過來的。美術出身的 Hanson 在大學時期因為轉換跑道,因緣際會認識中影的錄音師曹源峰,畢業後就進中影當助理。他從製作 Foley 開始學起,在中影待了七年後,就跟著曹老師一起轉職到三創錄音室(好多聲音前身)工作,在這期間,也陸續完成《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1、2》的聲音工作。

而高中念音樂班,主修音樂工程的勤倫,在退伍後就進壹動畫從事聲音工作。他提到在動新聞很夯的時期,內部的超高速工作步調。「在動新聞,一支 30 秒的動畫,從腳本到動畫完成只花了 2 小時,其中聲音的部分只有 30 分鐘,平常一天約 20 支影片,最輝煌的時期一天還要做出 48 支動新聞影片。」在壹動畫工作期間,因為也在平衡音訊實驗室部落格撰寫 VR 聲音技術的文章,因而被曹老師邀請製作VR電影《家在蘭若寺》的聲音,也因此進了好多聲音。

聲音工作者日常之一:從不同作品中看別人如何「造音」

不管是什麼類型的影像作品,聲音都是再造觀眾的聽覺體驗、甚至是重新建構一個聽覺得世界觀。「我們都是生活宅、動漫宅,我們會大量看動畫動漫、遊戲,看別人的作品,會去注意到的大多是遊戲、動畫,因為都是從無到有。」Hanson 說。

聲音設計就是定義人們從未聽過的聲音,建構新的聽覺經驗。勤倫提到近幾年最喜歡的是變形金剛的音效設計,「它定義了『機械變形』的聲音。」

Hanson:「我喜歡好萊塢音效師 Ben Burtt,他創造了星際大戰光劍、雷射槍、傳送門的聲音。如果單看光劍的影像根本想像不到他會是什麼聲音。雷射槍是敲橋上的鋼索的聲音,再用領夾式麥克風去錄鋼索裡面在震動的聲音,光劍是用喇叭地頻用麥克風靠近,開發了很多人不知道的方法跟技術,定義了很多聲音設計。」

聲音工作者日常之二:生活感受力是聲音工作者最重要的自我訓練

在工作之餘,搜集聲音可以說是音效師的日常,勤倫平常就會隨身攜帶一個指向性麥克風,聽到什麼錄到的各種聲音會再整理、分類在公司的資料庫,像是西部和東部海岸不同,會依據素材屬性不同來管理素材。

勤倫平常隨身攜帶的手機收音工具
勤倫平常隨身攜帶的手機收音工具(照片提供:高勤倫)

和音效師不同,平常工作是混音和聲音指導的 Hanson 就只會帶耳朵出門,「我的工作角色是比較『要聲音的人』,聲音的判斷標準是日常累積的,這聽覺經驗是特殊的,像是花蓮海浪浪花滾動的聲音。另外在混音時,因為我拿到的素材都是單獨收乾淨的素材,所以要思考混音時跟畫面合體。音量、殘響、EQ要怎麼做,用耳朵分析生活經驗聽到的東西。」

談到聲音工作者的職業病,最麻煩的就是無法完全沈浸、享受遊戲和影像的世界中,常常都會被聲音帶走。Hanson 和勤倫分別也有過因為影廳的環繞喇叭歪掉或聲道問題而無法專注的觀影經驗。

不管是從日常的生活周遭去觀察、聆聽,或者是從不同的作品去研究聲音的設計,Hanson和勤倫都認為要成為聲音工作者,強化自己的感知能力,打開耳朵,讓大腦漸漸習慣分辨聲音的作法,都是讓自己在這行業能夠保有創造力的方式。

加點播播:合法店面公播解決方案
About 加點音樂 (270 Articles)
加點音樂是由一群音樂人與設計師所組成的團隊,致力於推動音樂合法使用與提升整體創作環境。addmusic.tw

5 Trackbacks / Pingbacks

  1. 2018台北音樂設計節 — 專訪全記錄 – 加點音樂誌
  2. 金曲30形象影片出爐!3D動畫呈現音樂人從發跡到得獎的心路歷程 – 加點音樂誌
  3. 【音效授權專題】音效也有版權?金獎音效師談音效的正確使用法則 – 加點音樂誌
  4. 大咖雲集!首部電影音效紀錄片《電影音效傳奇:好萊塢之聲》觀影重點看這裡 – 加點音樂誌
  5. 大咖雲集!首部電影音效紀錄片《電影音效傳奇:好萊塢之聲》觀影重點看這裡 – 加點音樂誌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