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 Bottle Coffee: 職人的咖啡體驗不能沒有音樂
風靡全球的咖啡店「Blue Bottle Coffee」,外界稱他們為咖啡界的 Apple,為什麼會有這個稱號呢?因爲科技業龍頭 Apple 非常注重創新思考,人性化的使用者介面,設計風格簡約、精緻,細節的處理也絲毫不馬乎,而 Blue Bottle Coffee展現的品牌特色及文化內涵與 Apple 極為相像。大家都在觀望,在第三波咖啡浪潮中,Blue Bottle Coffee是否能用獨特的品牌哲學殺出一條精品咖啡路?
「慢策略」做出好品牌
Blue Bottle Coffee 的創辦人 James Freeman,成長於加州,從小學習古典樂、吹奏單簧管,原本他畢業後打算搬到舊金山,成為一名職業音樂家,但卻意外地做起了咖啡生意。在他的音樂漂泊旅途中,手邊經常沒有適合烘焙咖啡的器材設備,所以每次想喝咖啡的時候,只能到超市買瓶罐裝咖啡解癮,於是這名音樂浪人,就開始動手自己烘焙咖啡,研究如何沖煮優質咖啡的工夫,他深受日本文化影響,著迷於職人用雙手生產出完美良品的精神,於是打造咖啡美學就成為了他的目標。依循著職人精神,不疾不徐的紮穩品牌地基,所以在他創業的第一個十年內,並沒有走連鎖經營模式:大量複製、展店,而是逐步拓展事業版圖,從加州、紐約、洛杉磯再到日本,直到現在也才邁向第 33 家店。
選音樂跟挑店面一樣 從「顧客」出發
Blue Bottle Coffee 的店面位置有非常大的特色是,不論是開設在老舊工廠、海邊倉庫、老劇院的空間,都將店面與建築跟當地文化融合,呈現品牌極簡、明亮的風格。以加州的 Palo Alto 分店為例,這間店設在有 50 年歷史的劇院兼社區交流中心內,咖啡店內外都有寬敞的空間與座位提供消費者自在的閱讀或討論環境。而他們店面播放的音樂,主要也是提供消費者一個更舒適的氛圍,在放鬆的音樂中享受一杯好咖啡。
Blue Bottle Coffee 店經理 Nicole D’Orazio 說道:
「一幅好的畫作不能沒有適當的畫布和基礎,就像你要建立一個溫暖、周全的咖啡體驗不能沒有音樂。」
對他們來說音樂就是跟客人分享喜愛事物的一種方式,可以幫助雙方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顧客就是咖啡廳的好朋友,你們同時聆聽一張鍾愛的專輯,觀察對方是否接受這個氣氛?最棒的是,客人會來跟你分享他們所愛的音樂,能收到客人的反饋就是最棒的成就。
隨「心」所欲 挑準時機放對歌
餐廳會隨著季節推出季節限定菜單,而 Blue Bottle Coffee也會隨著時間、天氣放適合的音樂。Blue Bottle Coffee 的區域銷售經理 Brett Garrett 就說:「咖啡廳就像一個人,他會有自己的心情,早晨的心情明顯跟工作會議上的心情不同、週末早午餐跟黃昏匆忙的心情也會不同。挑選音樂在對的時機播放,幫助客人連想到這個場域。Blue Bottle Coffee的 Barista 就透露「如果你在黃金時段播了 Miles Davis 的《Porgy and Bess》,而客人就在這個時間點進來咖啡廳,那你八成做對了選擇!」他還說了一個幾乎保證能跟客人產生連結的秘密就是披頭四!
將 Live Music 搬進店內空間
2014 年他們推出了「Cupping Room Sessions」的音樂計畫,邀請音樂人走進他們位在 Oakland 的咖啡烘焙坊。首支影片唱著《If These Walls Could Talk》的這位女生,是他們自家的咖啡師 Kate,他們結合 Live 音樂跟咖啡,將這兩樣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成為完美搭配。
後來他們還跟 Sub Pop 這家美國唱片廠牌合作,旗下的 Luluc 參與了 Cupping Room Sessions,將他們的歌曲《Reverie on Norfolk Street》重新編曲演出。
https://player.vimeo.com/video/117633396
音樂沒有「絕對」但必須貼近品牌理念
強調「感覺」、個性化、美學的 Blue Bottle Coffee,不只講究咖啡品質和風味,他們對咖啡的飲用、盛裝等每個細節都十分重視,考究各環節就是他們對自家品牌的堅持。若你對他們家挑選的音樂清單充滿好奇,可以參考他們曾經整理的音樂清單,裡面多為節奏緩慢的慢板抒情爵士、流行樂曲,你會對這將席捲全球的咖啡品牌有更深的認識!
封面照片:Star5112
內文照片:Blue Bottle Coffee Official Page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發表迴響